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柳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柳州工业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4/24 10:00:21 浏览:2803

212;磁电机把关,市里还把著名的磁电机技师吴鼎瑞从沙塘园艺场调到了柳机。吴鼎瑞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手工绕出了万圈漆包线,试制出了高压磁电机。

1953年11月23日,柳机成功试制出了第一台汽油机,于第二年1月在北京通过部级鉴定。柳机也成为此类型汽油机定点生产企业。这对柳机生产发展史,乃至整个柳州工业生产发展史都是一个重大里程碑。

1101型汽油机的试制成功,让柳机摆脱了生产简单机械产品的阶段,一步跨入高技术含量的内燃机研究企业行列,开创了柳机生产小型内燃机的新时代。

“瓦”和“罐”

柳州试验箱柳州试验箱

为什么展柜里一块红平瓦和一个陶瓦罐会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么平凡的东西,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捐赠人姚得德先生解释说,这两样东西都是难得的“宝”,原因就在于它们身上都烧制有“柳州市砖瓦厂”字样。

柳州市砖瓦厂成立于1951年5月。当时是柳州解放初期,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政府在靠近窑埠码头的地方兴建了柳州市砖瓦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柳州的第一家国营建材企业。1958年柳州砖瓦厂更名为柳州市窑埠砖厂,1966年又易名为柳州市立新砖厂。立新砖厂是广西和柳州市最早使用机械化方式生产机制红砖、红平瓦的企业,年设计生产机制红砖能力为1000万块。1981年,因周围生产红砖的原料黏土资源耗尽,该厂被迫停产红砖而转产大理石产品。

1986年,在立新砖厂的原址上,建起了柳州市第三棉纺厂。2003年,因为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连年亏损,第三棉纺厂停产。2010年1月,柳州市政府决定,利用原柳州市第三棉纺厂厂区改建柳州工业博物馆。

为此,姚得德先生说:“这一瓦一罐东西虽小,今天作为工业文物又回到了当初生产它们的地方,意义特殊!”原来,姚得德先生的父亲就是当初柳州市砖瓦厂制作各种瓦模的工人,而瓦罐是当时厂里食堂用来给工人蒸饭的。

从父亲传下来,姚得德先生一直用它来当盐罐。对于红平瓦,姚得德也从父亲那里了解了很多相关历史:红平瓦硬度大,对泥土的粘度也要求高,窑埠一带的泥土供应不够,政府又在白露村开办白露瓦厂,在西鹅乡开办和平瓦厂,后更名为“东风瓦厂”。

三百多件小文物

柳州试验箱

三百多件小文物中,除了有大家熟悉的全国各地的粮油票、旅游门票外,还有许多知晓不多的历史物件:40多种不同的企业信笺,其中很多是文革期间的,其中一份是1960年“拉堡红旗农民公社用笺”的公文签,是开往“河南酱料厂”的介绍信,内容为请求支援豆酱、辣椒等调味品,并盖有公章;柳州市公私合营时期的马车票、过河票、过桥票等,原来,以前柳州人过浮桥,有时候还要收票呢;解放前后数十个品牌的香烟标识,如解放前柳州烟厂中亚(“王子”)、中孚(“光明”)、广全(“孔雀”)等烟标,解放后的“红塔”、“大金狮”,“新世界”(抗美援朝时期)、“大联环”、“君得利”、“百乐汇”、“飞虎”和现代的“甲天下”、“龙城”、“红灯”等常见烟标,从这些烟标可以看到“公私合营柳州卷烟厂”,“广西省柳州烟厂”,“中国烟草总公司柳州卷烟厂”,“广西甲天下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称呼,展示出了柳州卷烟厂的发展历程。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这些小文物中,人们还有机会见到了半个多世纪前一份重要的文件性文物,这就是1958年柳州市委书记萧寒亲笔签发的关于柳州炸药厂(后更名为二化)的选址报告。这份市委书记亲笔签署的文件,无疑对研究柳州企业的发展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300多件文物都来自热心市民唐超俊一人捐赠,那份市委书记亲笔签发的选址报告,就是数年前他在一个废旧品回收摊上发现后花了1元钱买下来的。

单链式造纸磨木机

柳州试验箱

这是由柳江造纸厂原机械制浆车间两台二十世纪70年代的单链式10T/D磨木机和3米见方的工作台连接组成,木浆生产的场景:磨木机的机身内部和工作台上堆放有约4立方的短节木,都是当年生产时用水浸泡过的,每根长约50厘米;磨木机机身高约6米、宽4米、厚3米,每台重达10吨。展示场景很具早期工业的厚重感,特别是磨木机中间环绕机身的巨大链条和机身两侧的大齿轮,独具观赏价值。

柳江造纸厂的前身是广西东方红造纸厂,始建于1968年。二十世纪70年代,造纸厂属国家轻工部直属企业,主要向国家提供印刷《毛泽东选集》的书刊纸。机械制浆车间就是专为生产凸版印刷纸、胶印书刊纸提供机械磨木浆。该厂先后购买了6台单链式10T/D磨木机等专用设备,展厅里的这两台单链式10T/D磨木机便是其中的两台。

磨木机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跟我国传统的磨豆腐、碾米相类似,装在磨木机料箱内的原木借送料机构以很大的压力(最大可达10000~15000公斤)把原木紧压在快速回转的磨石上磨成浆。磨木浆有白色磨木浆、褐色磨木浆、化学磨木浆等,经漂白后通常用来配比生产书刊纸、书写纸、新闻纸和包装纸等各类纸张,磨木浆质量一般可通过原木的选择和磨浆条件的采用加以控制。

当年,这几台单链式磨木机磨出的木浆,提供全厂造纸原料,年产纸量达35777.7吨,纸板998.2吨,而且质量很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所产的书刊纸和新闻纸,成为印刷《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和印刷中小学课本的专用纸。该厂也成为全国八大书刊印刷纸专业厂家之一,成为国内著名大型制浆造纸综合企业。

21世纪初,由于能耗较大等原因,机械磨木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低能耗的化学制浆工艺所替代。

Z435轮式装载机

柳州试验箱

文革期间,柳州工程机械厂“三结合”试验小组“白天闹革命,晚上搞研发”,试制成功了广西第一代Z435轮式装载机。今天,它们中的娇娇者,这位身经百战的“老英雄”又奇迹般的从外地回归故土,不得不让人报以欣慰的目光。

1958年,从上海迁来的500名职工,在柳州“龙脊”(龙腾背)安营扎寨,创建柳州工程机械厂。建厂之初,处境十分困难,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但工厂生产任务不足,职工生活困苦,只好分一部分去开荒种地和搞小农具、小商品进行生产自救。直到1965年春天,希望终于降临了,已经调到一机部五局担任规划处处长的李郁(柳工第一任厂长)为柳工争取到了生产装载机的任务。为了能圆上装载机之梦,李郁再次要求调回柳工,重新担任起了柳工党委书记兼厂长的重任。

在李郁的带领下,张龙涛、项守厚、周继兴、卫士金、庄百练、王龙生、姜金德等工人技师,依靠精湛的技艺,排除干扰,全力推进装载机研制,很多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配件和生产设备都被技艺高超的工人们用手工制造了出来。Z435在1968年通过国家鉴定。这是我国首台通过鉴定的装载机,被定为我国工程系列装载机的机型,柳工成为我国ZL系列轮式装载机的发源地,拉开了国产装载机的序幕。

时隔45年后的2010年,筹建中的柳州工业博物馆曾试图征集一台最早出产的Z435轮式装载机,在多方寻找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当年8月,柳工终于在徐州的一座矿山找到了这台历经45年风雨,还在辛勤工作的第一代轮式装载机。柳工用新车换回旧车,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为保持其换下来的沧桑面貌,工博在展出这台装载机时,换下来的旧轮胎也摆放在旁边。

手工打造的柳江牌汽车

柳州试验箱柳州试验箱

由柳州农械厂,柳州机械厂1969年联合生产的广西第一辆“柳江牌”载重汽车,至今仍让柳州人倍感自豪。

1969年,自治区下达让柳州农械厂和柳州机械厂联合生产汽车的任务,柳机负责发动机,柳农则负责底盘、驾驶室、车厢和总装。

任务一下达,柳农、柳机工人欢呼雀跃,想到广西人制造载重汽车的梦就要圆在自己手中,都热情高涨。他们迅速派选型小组到北京,初步选定了GS130型2.5吨载货汽车,又去南京参观学习了汽车生产,就等回柳后大展拳脚。但受文革气氛的影响,上面主管领导有些看不上2.5吨的“小车”,希望柳农试制4吨载货汽车。而柳农认为当时广西工业水平难以配套生产4吨载货汽车,试制出来不能尽快实现大批量生产,贻误战机。主管领导又叫试制世界上最先进的汽油转子发动机车。而这种汽车在西德还在试验之中,世界上都没有,柳农没有生产条件。柳农坚持试制130型汽车,认为这种车型一旦试制成功,便能大批量生产,适合广西农村使用,而且作为农用汽车还能得到国家资助。由于选型务实合理,最终得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意。

车型定下来了,但缺乏设备,没有经验,试制汽车仍困难重重。为了尽快拿出样车,负责研制驾驶室的工人,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用做模型的方法试制。工人们用铁丝、木头、纸张糊成模型,经过上百次修改然后定型绘图。没有专用模具,就在地下挖坑做模具,16天时间,硬是用大锤敲成汽车驾驶室。压制汽车大梁时,又遇到了工件大,设备小的困难。压制130型汽车大梁要用5厘米厚钢板,但是柳农只有7厘米厚的钢板,怎么办?有用大锤敲成驾驶室的经验,工人们就想也用大锤把钢板敲薄。

可轮番敲打,最大力的汉子,抡24磅大锤,敲得两手发麻,仍不能成型。因此有人笑柳农:“没有设备还想造汽车,好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困难摆在面前,柳农人没有被吓倒,聪明的老工人又想出了新办法:“外地压制大梁是用3000吨压力机压制,我们柳农也有一台300吨压力机呀,3000吨是大面积压制,我们300吨就把力量放在一点上,一点一点压制。”就这样如此“劈柴下尖”,柳农终于将汽车大梁压制成功。

1969年4月20日,柳农的车身装上了柳机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