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柳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柳州工业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4/24 10:00:21 浏览:2800

西汽油紧缺。随后,蒋桂战争爆发,缺油导致新桂系在军事、经济、交通上全面陷入被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州工业史上发生了两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建设广西酒精厂和研制木炭汽车。

建设酒精厂是新桂系为了解决缺油的燃眉之急;而研制木炭车则为了省油。军阀混战后,资源奇缺,汽油价格飞涨,于是,以木炭燃气机替代汽油机作为汽车动力的试验在国内应运而生。而广西最不缺少的是森林资源,因此,当时的广西省政府铁了心要制造木炭车,任务就落在了1928年建起来的柳州机械厂头上。

1933年,柳机重金请来了炭汽炉发明人汤仲明先生,还在广东、香港和英国招募了一些技术精英,开始了以木炭为燃料的车用木炭燃气机的研制工作。

当时,柳机厂内刚好有一辆报废的美式军用卡车,于是,试制组将其拆去油箱、油管、化油器,只保留发动机和车桥,然后在车后装上铁架,以放置木炭燃气机。

在配车试验的过程中,外聘专家的聘期已到,专家相继撤出。“洋专家走了,本土专家行吗?”一直敢为人先的柳州人,此时“牛气”冒了出来,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木炭车的技术难题,奇迹般地被攻克了。

木炭车试制成功乐坏了李宗仁与白崇禧。当时广西每年汽油进口约值100万元,使用木炭车可减少大半。1933年12月31日,柳州人把木炭车开进了南宁。李宗仁亲自书写“木炭车”三个大字,挂在车头,自己坐在车上,绕行南宁一圈,满城市民涌到街上,争睹广西第一辆汽车的风采。

木炭燃气机和木炭车的诞生不仅掀开了柳机内燃机研发的第一页,而且开创了广西生产汽车的历史。

“中英庚款”牛头刨床

柳州试验箱

一台由英国奥默罗德公司制造,铸有“中英庚款”字样的牛头刨床,因为它传递了当年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游客称其为“赔款刨床”。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入侵中国并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侵略军在中国大肆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1901年9月(辛丑年),中国清政府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四亿五千万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也就是说,列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赔款的存在,蒙受了国家无能的耻辱。这笔巨款连本带息,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因为这一年为中国农历的“庚子年”,故而史称“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凶恶掠夺。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10亿两。中国实际支付给列强的赔款数额约5.76亿两,约占总数的58。对于所退部分赔款的用途,各国均有不同。如美国用退回的部分庚款开办专门培养中国留美学生的“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大学),德国用庚款修筑铁路等。其他国家除日本外都以各种方式向中国退回了部分庚款。1930年英国政府与我国正式换文,退回部分庚款,用退回的部分庚款设置基金,用于为中国筑铁路、办教育及经营其他事业。这台铸有“中英庚款”的牛头刨床即为英国政府用庚子赔款制造提供给中国的产品。

广西第一架战斗机

柳州试验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即“飞虎队”)驻守柳州前后达4年之久,成为守护柳州上空的鹰。但很少人知道,该队的战斗机群中曾有一架来自“柳州制造”。这就是被命名为“朱荣章号”的广西第一架飞机。

1931年,为稳固广西大本营,新桂系购置了一批飞机成立空军,并于第二年确定柳州为广西空军基地,柳机也被扩建为飞机修理制造厂(后改称广西航空学校机械厂),主要从事飞机修理。

1936年,桂系讨蒋运动之后,蒋介石利用“中央”外交大权对广西的进出物资实行了严格控制。广西原与西欧及日本的军火和飞机交易被堵死,于是,李宗仁、白崇禧萌生了造飞机的念头。

新桂系的飞机梦交给了柳州来实现,时任总工的朱荣章被任命为战斗机试制项目的负责人。朱荣章虽然曾在美国的波音公司工作过,却从未参加过飞机的设计,而且当时工厂的条件十分简陋,但最后他还是开始了研制工作。

据老工人回忆,当时朱荣章在研制飞机时专心致志,几乎整天一言不发,他亲自绘制图纸进行加工,每一个仪器、仪表的安装,每一处连接部位的定型与焊接,都亲自动手。

全厂员工在朱荣章这种精神感染下,通力合作,先后研制出了教练机、滑翔机。1937年春,又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双翼战斗机——“朱荣章号”。

在广西航校校庆纪念日上,“朱荣章号”首次试飞,由航校飞机教导队第一队副队长陆光球亲自驾驶。陆光球在飞机上天后发现飞机性能良好,还特意做了几个翻跟头的特技动作,在观看的人群中引起一阵轰动。白崇禧

“飞虎队”留下的台钳

柳州试验箱

据老一辈柳机人说,展馆内的两台美国台钳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所赠,其在柳机使用的时间至少超过了60年。

1936年12月,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进驻柳州。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为保家卫国,其航空志愿队撤回国内。1942年6月,美国援华第十四航空志愿队所属一个中队飞抵柳州,驻扎在柳州机场,其在柳州的飞机保持在50架以上。他们担任防空作战和国内其他地区飞机中途补给加油等任务,战机从柳州机场起飞,可以攻击到越南、香港、台湾等日本占领区和日本本土。因美国P-40战机上涂上了鲨鱼的嘴、牙齿和插翅的飞虎,加上飞行员作战十分英勇,被称为“飞虎队”。1944年8月31日下午,飞虎队从柳州直扑台湾高雄日军驻地,炸沉日军货船、油船3艘。

飞虎队频繁对日军作战,飞机难免受损。柳州机械厂不但承担了柳州机场作战飞机的维修,同时还承担了中国战区美国空军P-15战斗机的维修,成为大后方重要的飞机维修基地。

1943—1944年,应美国飞虎队的要求,柳机还派出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飞机维修组,去桂林机场支援,与飞虎队员们并肩作战。

维修组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为抗日前线将士抢修飞机,前后达数年之久,先后维修过英、美、日、俄等四国的17种飞机。当时柳机的工程师虽然技术精湛,但工具很简陋,所以,许多维修工具都是“飞虎队”从美国带来的。

抗战胜利后,美国飞虎队离开柳州时,给柳机馈赠了一大批维修工具,此台钳就是其中之一。

老发电机转子

柳州试验箱柳州试验箱

在一幅50多年前柳州电厂老照片的映衬下,一个老发电机组的大型转子在聚光灯立体照射下流光溢彩,引来游客惊奇、感慨的目光。透过这光影设备的表面,人们读懂了它所代表的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

发电机组的大型转子是发电机的关键设备,而发电机更是发电厂的核心所在。柳州电厂是柳州解放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几个大厂之一,在保护和修复发电厂的过程中,电厂工人留下了许多传奇性的故事。

1949年11月24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柳州电厂护厂队得知:国民党军当晚逃走时要炸毁发电厂和浮桥。当天深夜,国民党兵来到大门外大叫开门时,护厂队有意拖延时间,并向他们做宣传工作。厂外的国民党兵见护厂队防守严密,出于无奈和便于交差,在外面的空地上引爆了两包炸药佯装炸了电厂后就跑了。这次爆炸除把一根电杆炸倒和将电厂门窗玻璃震坏外,其他发电机、锅炉及变压器等主要设备都完好无损。

解放后,电厂的一、二号机组继续发电,但随着城市生产逐步恢复,电力供应远远不够。市政府要求他们尽快修复功率最大的三号机组。

三号发电机原来是一部用过20多年被国民党遗弃了的旧机组。由于时间久远,许多机件散失了,锈蚀损坏很严重,看起来就是一堆废铁。

由于当时柳州缺电,市里要求电厂尽快修复。为了提前将三号机子修复,从厂领导到职工,甚至到家属,自动放弃了假日,进行夜以继日的苦战。省工业厅专门派了两名技师来指导,他们独创了广西电业史上史无前例的半导体自动并车、装置和自动变压调整器。此外,市建筑公司按计划提前一个月建成了厂房。机修厂、农械厂、制造厂、锌品厂、西湾电厂等在百忙的生产中抽调技工、携带设备来为发电机加工凝结器、循环水磅和管理系统等设备。1958年8月15日,柳州电厂修复的3号发电机开始向市里送电,使柳州市的发电能力一下猛增了40,大大缓解了当时用电紧张的局面。

三号电机的发电在当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它缓解了当时用电极端紧张的局面,有力支援了当时的工业建设;二是比新买机器节约了50万元,而当时新机器根本就无货;三是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全套机、电、炉设备全部自己安装,这在广西还是第一次。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电厂的设施也进行了更新换代。柳州电厂把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这台老发电机转子捐赠给了工业博物馆,也让人们记住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国第一代汽油机

柳州试验箱

这台广西柳州机械厂1953年试制成功的1101型汽油机,也是我国第一代汽油机。这种仅有4马力的汽油机当年为电影局、工程兵、通信兵发电照明、放电影、高山哨所和农村抽水灌溉所用。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布置生产4马力移动式汽油机发电机组,并决定由沈阳前进汽车配件厂、柳州机械厂、广东虹江机械厂同时试制,谁先试制出来且质量达标,谁就获得生产权。对于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柳机来说,这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

柳机迅速成立了试制车间,并抽出三分之一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试制工作。没有图纸,工程技术人员就按照买来的东德产的汽油机样机分别测绘成各种零件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汽油机的各种零部件一一制造了出来。

没有高速钻床,化油器的喷油孔成了最大难题。试制车间副主任卢达将一辆美国工程车上的小马达拆下来,改装成一台每分钟1万多转的高速小钻床。接着,他又找来钢丝,用手工一点点磨出了一个细钻头,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

为了给汽油机的“心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