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柳州 > 资讯杂谈 > 正文

融水发现明代博士墓志铭柳州乡贤为其操刀撰文

发布日期:2016/3/4 1:11:28 浏览:554

“几百年前的古董石碑上,竟然刻着‘博士’字样,你说稀奇不稀奇?”

近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一读者报料称,在该县水东村的王家祠堂里,藏着一件出土碑刻,疑似古人墓志铭。

记者走访获悉,该文物出自一座明代古墓,墓主人为国子监博士王宠。出现在碑刻中的“博士”二字,并非今人熟知的博士学历,而是古代的一种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教授。

“博士”墓志曾遭浩劫

地处融江东岸的水东村,与融水县城隔江相望。世居当地的王氏家族,历史上曾经出过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明代官至国子博士的王宠,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位历史名人。

王宠墓志铭为青石材质,由两块方形石碑合为一套,全文700余字,详细记载了他的家族背景、生平事迹,以及卒葬时间、地点等信息。

仔细辨读碑文内容,可知撰文者为“赐进士第,前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王尚学;而墓志铭的志盖、正文书写人,则分别是明代来宾知县郑天宪和融县(辖区包括今融水、融安两县大部)秀才李柷。

据融水古镇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国绵介绍,该文物是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被红卫兵从古墓里挖掘出来的,后来一直丢在路边,无人过问。文革过后,有关部门根据群众提供的相关线索,征集到了这件文物。上世纪80年代,王氏族人找到文物部门,要求归还先祖遗物,于是王宠墓志铭又被“请”进王家祠堂,得以保留至今。

王国绵说,在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古人墓志铭是非常罕见的实物史料。王宠墓志铭不仅具有文学、史学价值,在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也有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教书育人学子悦服

墓志铭记载,王宠(1490—1555)字汝敬,号东墅,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考取举人功名。后来因其父母先后病逝,王宠在家守孝多年,直到嘉靖五年(1526)才正式踏上仕途,任宁国府宣城县教谕。

任职期间,他不仅带头捐出俸银,用于修葺学宫和资助贫困学生,还挤出部分教育经费,用于赈济灾民,受到百姓交口称颂。此外,他还参与纂修了明代嘉靖版的《宁国府志》,这部旧志流传至今,为后世的文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依据。

因为任教期间政绩卓著,王宠又被提拔为四川大足县令。由于当地富户囤粮牟利,引发民众抢粮,依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有100多名涉事群众要被判处极刑,但王宠却认为百姓“因饥冒法、情有可矜”,最后仅按杖刑处罚,将抢粮饥民悉数释放。不过,王宠对教书育人的“老本行”更有感情,在大足县令任上,他主动上书请求改任,于是又被授予宁国府教授一职。

宣城为宁国府首县,明代府署、县署同驻一城,王宠重回宣城任教,一时传为美谈。他从县教谕当到府教授,前后任职16年,宣城学子“沐德教,心悦诚服”,而王本人也在任满之后荣升京官,被重用为国子监博士。

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宠因为妻子病逝而告假还乡,其后“盘桓泉石,不复出”,直到终老故土。

“居官廉静寡欲,言动不苟。事上以礼,与交以信……居乡义方教子,雅俭镇浮。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墓志铭中,撰文者王尚学给予王宠极高评价,称其“粹如金玉,可敬不可亵;矻如山岳,可仰不可及”。

相关人物亦可称道

王尚学为明代马平县(含今柳州市区及柳江县)人,也是一名见诸旧志记载的著名乡贤,市区内字体最大的古代摩崖遗迹“天山万里”,落款题名处就有他的名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北方外敌攻扰京城,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作为兵部官员,王尚学曾经亲历这一历史事件。他力主出兵迎击,并因此而得罪奸相严嵩,几乎惹来杀身之祸;后来尽管僚友极力相救,但仍被陷害夺官,流放充军。

王尚学不惧权贵、遇事敢为的硬汉气节,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尊崇仰戴。不仅明代“内阁总理”的叶向高称其“有丈夫之概”,在清代编纂的《明史》之中,也记载了他铁骨铮铮的忠勇形象。

为墓志铭书写志盖的来宾知县郑天宪,是广东揭阳人,来宾旧八景之一的龙洞山,至今仍能看到他的题咏诗刻。郑天宪在墓志碑文中以“门人”自称,可知王宠与其曾有师生之谊。此外,书写墓志铭正文部分的融县秀才李柷,在《柳州府志》等文献中也能查到相关信息。

据史料记载,李氏为融县名门,李柷的高祖李芳、曾祖李序都是进士出身,分别官至云南布政使和吏科给事中;其祖父李镛、父亲李允简则为举人出身,其中李允简官至贵州按察副使,《明史》为其立传。而李柷本人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才子。在为墓主人王宠书写墓志铭后,李柷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考中举人,历任浙江龙泉知县,官至同知。

作者:王剑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