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柳州 > 资讯杂谈 > 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日期:2016/7/19 7:03:50 浏览:1940

2015年12月24日,在美丽中国·最美城镇高端论坛暨中国最美城镇颁奖典礼上,梅河口市获得“美丽中国·最美城镇”称号。

“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活动是由新华社发起,按照“自然生态美、文化传承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城市形态美”五位一体的评价标准对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次综合展现。提名候选城镇全部参照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和住建部公布的国家园林城市名单评议整理产生。最终,梅河口市与浙江临安市、广西柳州市、北京密云区等十个先进地区获得“中国最美城镇”称号。

——自然生态美,绿色生态家园初步建成。“十二五”期间,梅河口市以清理林地还林为重点,大力培育保护森林资源,全面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层次和标准,号召全市人民开展共建绿色家园、爱绿保洁活动,保持了自然生态和谐优美。一是深入开展清理林地还林。五年来,梅河口市共完成林地清收还林21.9715万亩,补植造林35.15万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4万亩,“三北”五期工程造林1.2万亩,造林补贴试点工程4.4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迹地更新2.2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试点面积1.5万亩;二是深入实施村屯绿化美化。深入开展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加快推进了全市新农村绿化步伐。五年来,梅河口市共完成405个省级绿美村屯和1个“森林小镇”建设;三是深入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12年-2015年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包括市级领导、机关干部职工、驻梅部队官兵、乡镇机关站所、青年志愿者、学校师生等共有2.2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涉及绿化点61处,栽植各类树木82.07万株,植树面积4821亩,绿化公路、河流168.4公里;四是深入开展城市绿化工作。梅河口市以创建生态园林城为目标,以植树造林为主,乔、灌、草相结合,采取见缝插绿、破墙透绿、规划建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绿化工作街、路、园、小区一起抓。在小区绿化上,对新开工的房地产项目,将小区绿化设计纳入规划审批内容,没有达到规划设计要求的不予验收。结合“暖房子”改造工程,对全市112个老旧小区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建设。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2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6.09平方米提高到12.8平方米,为全市居民建设了一座空气清新、赏心悦目的绿色生态家园。

梅河口-柳州

梅河口市长白山植物园景区孙秀海摄

梅河口-柳州

梅河口市鸡冠山景区资料图片来源:梅河口市住建局

——文化传承美,文化产业实现突破升级。一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初具规模。投资1亿元的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投资2500万元的长影国际电影城、投资1.3亿元的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投资1亿元的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成为梅河口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二是市、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得到夯实。五年来累计投入文化大院建设资金500余万元;争取上级资金290万元建设农村文化广场26个,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农村文化广场210个,并配套安装了健身路径设施;投入资金456万元建成农村综合文化站19个,;投入资金385万元进行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馆维修及设备添置。年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0期,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三是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出新出彩。承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焰火晚会”、全省社区建设现场会文艺演出、创省级文明城暨“感恩人物”表彰大会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近30场;举办了农民红歌赛、首届农民文化节、全市秧歌汇演、社区文艺汇演等百姓文艺活动100余场;每年坚持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朝鲜族民俗节”、“少数民族联谊会”、广场文化演出、迎新春秧歌大赛等活动;倡导把“送文化下基层”变为“种文化在基层”,共开展舞蹈、声乐、美术等辅导培训500余次。四是文化成果全民共享。文博图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馆每年为各乡镇村、街道社区免费辅导近1万人次;图书馆保证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电子阅览室为社会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000人以上;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公益电影放映目标。五是景区、文物保护和开发同步推进。投资750万元,完成鸡冠山景区停车场改造和初级滑雪场建设工程;投资1000万元,完成五奎山龙泉寺维修和万佛塔改造工程;“辉发河上游石棚墓群”、“庆云摩崖石刻”成功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梅河口市“国保”零的突破。成功申报“鸡冠山景观传说”“卢氏葫芦雕刻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龙鼓吹乐”传承人丁长福、“大高粱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陈明学被通化市认定并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经济活力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以发展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工业化,走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促进了梅河口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医药、食品、能源已经成为梅河口市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7。其中,医药产业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建成四环医药工业园、步长科技产业园、弘美(中国)医药园、北环医药园区等医药工业园区,医药产业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注重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132种,预计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66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倍。二是积极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新建商业综合体凯购城、城市综合体维港城等重大项目,引进国美、苏宁、欧亚等企业;果仁、大米、农机、建材、农产品等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新建了果仁加工仓储监管物流园区以及关东大宗商品等电子交易平台。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4.8。三是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帮助企业做好产品创新研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召开政银企保对接会。通过“政府服务、银行融资、企业推介、担保合作”的方式,积极帮助企业融资40亿元;邀请股权风投机构对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实地考察,着力推动一批企业上市。预计2015年,梅河口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28亿元,年均增长12.8;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37.8亿元,年均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4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00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2亿元,年均增长20.3;全市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99亿元,年均增长15;2014年县域考评中,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

梅河口-柳州

梅河口市欧亚商都

——社会和谐美,管理城市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管理不好,老百姓同样不会感到生活幸福,也不会满意。梅河口市提出了“卫生不留死角、绿化不留死角、建设不留死角”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以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点,坚持“建管同步、无缝对接”,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为强化城市管理,梅河口市建立了“党委政府监督指挥、职能部门落实解决、基层组织提供服务、百姓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整合了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成立市委市政府督查指挥中心,建立了市级、部门、基层单位三级督查网络,对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由中心及时分派到相关部门处理,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在道路两侧统一划定停车位置,强化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管理,开展24小时值班全城夜查,城区交通秩序、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提升。同时,编制完成了全省第一部县级城市综合管理手册,配套出台了《梅城管理服务指南》,将百姓日常生活中需要的100多个服务电话和监督举报电话进行公示,达到“全民参与城市管理,人人都是城管监督员”的目标。二是建立全天候保洁机制。梅河口市按照网格化管理方式,建立覆盖全市的环卫队伍,配备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和清雪车等机械设备,实现主街主路道路保洁100机械化,街道、巷路、小区环卫工人保洁全覆盖。建立城区环境卫生巡查机制,每天督查指挥中心随时进行督查、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责任部门处理、当场解决;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组织保洁,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常态治理。三是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梅河口市从提升市民素质入手,着力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户外LED大屏幕、宣传条幅等媒介,大力宣传市民守则、城市公约,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讲文明、做文明市民。特别是注重从孩子身上抓起,通过孩子带动家长的文明意识,推动文明建设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暖心城市建设、万名干部进社区、机关干部义务保洁日、临街商户成立“暖心驿站”等活动,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饮水、急救包等行动,全市共有3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经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广大群众树立了“梅河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观念,将讲文明、爱卫生、守秩序体现在行动上,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卫生习惯初步养成。

——城市形态美,坚持高站位、高标准建设城市。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目标,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发展空间、形象和辐射力,拉动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扩张,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实现了城市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带动了城镇化全面发展。实施建设过程中,梅河口市坚持精心建设每一项工程,追求高品质,从外观造型、功能布局、色彩,以及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从严把关、从严管理,确保建设精品、不留遗憾,高品质打造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一是高标准改造老城区。从2012年开始,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老城改造工程,对老城区278个老旧住宅小区及附属设施进行整体改造,对65条街路和巷路以及地下管线、临街建筑立面和商业步行街进行改造,对城区5条龙须沟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二是高标准实施棚户区改造。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不让老百姓从平房棚户区又住进改造后的楼房棚户区。启动实施了“北部新城”建设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105万平方米的城区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在棚户区规划建设、回迁安置上,彻底改变过去回迁楼样式落后、位置不好、居民不满意的情况,聘请国内知名企业高标准规划设计,由房产部门组织实施,全程阳光操作,集中召开分配大会和新闻发布会,由群众选择回迁位置和回迁户型,给予困难家庭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快速推进了棚户区改造进度,极大地增强了棚户区居民的幸福感。三是高标准推进新区开发建设。按照“大新区”建设理念,每年明确一个城市建设主题,每年都确定一批重点工程,每年都让群众看到新变化。2010年以来,实施了城市供水、新区路网、热源扩建、燃气管网、辉发河景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六纵、九横、一环”的新区城市路网;建设了欧亚购物中心、妇幼保健院、公安指挥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整、物业管理规范的高标准住宅小区30多个,一座现代化新城初具规模,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四是实施沿河景观带和植物园建设,打造城市之肺。投资2.35亿元建设了辉发河景观带

[1] [2]  下一页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